網站頁籤

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只靠止痛藥,這樣治疼痛很過時















以骨骼肌肉系統的疼痛(例如退化性關節炎或運動傷害)來說:疼痛是由於身體發炎,身體發炎是因為組織受損。所以治療病人的疼痛可從兩方向著手:


1.抑制身體發炎:例如類固醇注射、口服消炎止痛藥。
2.促進組織修復:例如PRP自體濃縮血小板治療、增生注射治療、震波治療、低能量骨癒合超音波治療。

前者是藉由抑制發炎而讓身體不痛,效果快且明顯,但受損組織並未因此修復,屬於「治標」式治療;後者是用促進增生、強化結構的概念,雖沒有前者速效,但可幫助受損組織修復,屬於「治本」式治療。

發炎會產生紅腫熱痛,病人總希望用最快的方式解除發炎或止痛。事實上,發炎是身體啟動免疫機制,目的在清除入侵者及修復傷口。也就是說,沒有發炎,身體就無法修復;沒有修復,病痛就不會好單純只用抑制發炎的藥物(如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雖可很快止痛,卻可能妨礙身體自然修復,導致傷害永遠不會痊癒。

曾有病患問我:「我上次車禍骨折開刀,傷口痛得要命,醫生卻只給我幾顆普拿疼,連消炎止痛藥都不開給我。醫生怎麼這麼壞?」

其實醫生不是殘忍,而是在保護病人。骨折術後吃太多止痛藥,除了傷肝腎,容易導致胃出血,還可能妨礙骨頭癒合。每次吞下消炎止痛藥前,最好三思而後行。

可預見的是,未來民眾接受的疼痛治療,將會是以強調治本且無副作用的「增生治療」為主。這是趨勢,也是一大福音。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增生治療:

●PRP自體濃縮血小板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最夯話題
近兩年來,PRP自體濃縮血小板治療法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最夯的話題,在醫學研究佐證與個人臨床經驗上,該治療確實有一定效果,是傳統療法外的另一選擇。

早在10幾年前,國外已廣泛在慢性肌腱病變、急性韌帶及肌肉拉傷、骨折、關節炎、神經病變的治療上運用PRP療法,作用是加速骨骼肌肉的修復、促進膠原增生、強化微血管周邊循環與軟骨組織再生。到了2010年,國際奧會於國際醫學期刊發表重要文章,說明PRP注射療法並不違反運動員禁藥規範,允許運動員在受傷後接受PRP注射治療,使得該療法廣泛運用在現今運動傷害的治療。

PRP自體濃縮血小板治療的過程是先抽取10cc血液到特製試管,經高速離心後,取出萃取後的PRP,再注射到治療部位,前後過程約30分鐘。注射過程可能有些許脹痛感,稍做休息便可回家。日常生活作息都可維持正常,沒有不適的感覺,但建議兩週內要避免激烈運動,也要避免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免影響療效。1個月施打1~2次,完整療程建議要有3次注射。

●增生注射治療——慢性疼痛新選擇
利用注射「增生劑」在肌腱或韌帶附著骨頭的地方(著骨點處),以達到治療目的。不管是退化性疾病或是運動傷害,因為肌腱、韌帶退化、鬆弛或修補不足,導致身體受傷部位強度不夠,進一步會形成疼痛、腫脹、無力等現象,成為惡性循環。

藉由分批注射增生劑,引起組織輕微發炎,刺激身體啟動原有修補反應,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增加肌腱及韌帶的強度,達到修補作用。臨床研究發現,對肩部旋轉肌腱疼痛、膝關節周圍疼痛、網球肘、腳踝扭傷合併韌帶鬆弛、足底筋膜炎、脊椎周邊韌帶損傷等疾病都有明顯治療效果。

目前增生劑最常使用的是15~25%的高濃度葡萄糖溶液,俗稱「打糖水」。增生注射治療過程可能有些許脹痛感,但不會持續太久。要避免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免影響療效。療程是1~2週注射1次,3次為一個循環,完整療程看個人狀況而定。注射後應配合該部位運動增強訓練,搭配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避免菸酒,會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震波治療——足底筋膜炎治療效果好
非侵入性、不打針、不吃藥、不麻醉、不開刀、也沒有放射性的治療方式,可促進微血管新生,幫助組織再生修復,臨床研究治療效果良好,對長年忍受運動傷害,及慢性骨骼肌肉痠痛是很好的治療方式。尤其像足底筋膜炎、足底骨刺、腳後跟痛、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投手肘、肩旋轉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骨折癒合不良、骨折超過6個月以上未癒合等患者效果尤其顯著。

震波治療為每週1次,一個療程為3次治療。治療過程中有時會有些許痠刺不適,這是正常現象,治療強度以個人可承受範圍為原則。約10~20分鐘,治療完成後即可返家休息。回家後如果有痠脹感可冰敷,治療後可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但療程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

●低能量骨癒合超音波——可促進骨頭自行癒合
傳統對骨折治療的原則是復位及固定。輕微骨折毋須手術治療,透過牽引復位後,利用石膏或夾板固定幾週即可;嚴重骨折則透過外科手術,再利用鋼釘、鋼板或骨髓內釘等輔助達到骨頭的復位及固定。不論是回家或住院休養,需要約3個月的時間讓骨頭自行癒合,之後再進行復健與訓練。

低能量骨癒合超音波是藉由聲波向骨折處產生小的力量,刺激骨頭適應及改變結構,並增加血流速度,促進新血管滋生,血流量增加可加速骨折癒合。

低能量骨癒合超音波治療無侵入性、免開刀、免打針、免麻醉,沒有特殊使用的禁忌。它的強度是傳統復健用超音波的1%左右,不管骨頭內是否有金屬固定物,皆不會產生造成肌肉骨頭壞死的熱效應。因為強度很小,病人幾乎沒有任何感覺,也不會產生明顯副作用。無論是不需開刀的小骨折,或已經手術完有鋼釘在體內的患者都適合。

低能量骨癒合超音波治療為一週3~6次,一個療程以兩週為原則,視恢復狀況調整。過程中幾乎不會有感覺,完成後即可返家休息。



打一針救膝蓋,你選對了嗎?

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往往來自於退化部位不正常的力學結構,包含了錯誤姿勢、過度使用、鄰近部位的傷害、關節本身的鬆弛、關節附近肌肉和筋膜張力異常等原因。
也就是說,退化的關節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因為關節退化所導致的疼痛或是行動不便,是來自於上述幾個因素彼此互相影響,日積月累之後才導致的。
傳統醫療方式是治療受害者(退化性關節炎),而非改善加害者(不正常的力學結構),所以最後效果往往不佳,因為總是在治標而沒有治本。

PRP(自體濃縮血小板)注射是目前退化性關節炎最夯的治療方式。平心而論,在還沒有到開刀換關節的嚴重度前,PRP自體濃縮血小板注射也確實是醫生和病患最好的選擇。但因為PRP注射很貴,且成功率只有六、七成,所以讓很多病患心存疑問,擔心花大錢又沒效。

想避免換關節、又希望打PRP有效,有3大關鍵因素:

1.不只找到受害者,還要找到加害者一起治療
人體結構如此複雜,要從中找出問題,醫師要有一定的經驗與精細診斷的能力,必須透過受專業訓練的復健科醫師、或運動醫學科醫師,藉由詳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超音波或X光等影像檢查,還有從走路的步態、行躺坐臥的姿勢、使用關節的方式,經過謹慎縝密的診斷,才能真正找到受害者和加害者。

2.使用有效、合法且有國際認證的PRP系統
根據研究,血小板被濃縮的濃度要介於3~5倍之間才會有最好的效果。濃度太低可能沒療效,濃度太高反而可能抑制血管新生、或延緩組織修復,造成身體的傷害。選擇可以將血小板濃縮到有效濃度的系統非常重要!再者,PRP系統是否可將血小板的pH值維持在與人體相似的7.4、是否可全程無菌操作、是否有使用適當的活化劑,都是影響PRP注射療效的重要因素。在安全性方面,如果醫院使用的是有通過歐盟CE、美國FDA認證,還有衛生福利部醫材許可證的PRP系統,將會對民眾更有保障。

3.選擇平常就有在打針的專科醫師
要談療效,注射手法也是關鍵因素。PRP注射並不是單純的抽血、離心、打針,然後關節就會乖乖地生長修復。以膝關節來說,退化性關節炎除了關節軟骨磨損之外,常常還會並存半月軟骨破裂、前後十字韌帶撕裂,或是內外側韌帶的鬆弛。所以在治療時如果可以連這些受傷組織一起治療,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常有經驗的醫師會採「多點注射」而非「單點注射」。因關節退化需要整體治療,同時治療關節腔內的軟骨,和關節外的韌帶、肌肉、肌腱與神經,因此治療時可能會從關節的內外、前後、上下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注射。以筆者個人的習慣,一個膝關節往往會打10~20個位置才算完成療程。此外,用「多種注射」取代「單種注射」也可大大提升治療成效。依不同的身體組織使用不同的針劑治療,如軟骨磨損採用PRP注射、韌帶受傷使用PRP注射或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神經壓迫則用低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而非從頭到尾都打同一種針。
PRP注射所需要的專業技術可不是會打針就好,需經過長時間訓練和眾多經驗累積,及對病情通盤掌握才是保障。如果患者希望接受PRP注射治療,建議應該多花些時間尋求適合的醫師。
要提醒的是,打針絕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也不是打完針後就一勞永逸,還必須搭配復健,退化性關節炎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當然,良好的治療也不是只靠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治療師的幫忙,患者本身也要努力,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調整,均衡飲食、充足睡眠、正確姿勢、有效運動等,綜合起來才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完美計劃。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從啟程到終點很少喝水?


要注意身體的渴
水對人體非常重要。一般人每天最少要喝2000㏄的水。運動時,因為流汗而會流失大量的水分,尤其在酷熱陽光下運動,一小時就可能流失3000㏄的水,活動力越強、停留戶外時間越長,需要補充的水分就需要增加。
當身體內水分流失量達到體重的1%到2%時,我們會感到口渴,食欲與耐力會下降;達體重的3%至4%時,便會感到口乾、噁心、排尿量減少,運動表現明顯下降,甚至會提高運動傷害;如果達到體重的8%以上,就會產生眩暈、無力,甚至意識不清。調查發現,大部分運動者的水分補充明顯不足,所補充的量僅佔總流失量的30%至50%,主要原因就是多數人都是感覺口渴才喝水,但其當口渴感覺產生時,身體其實已經處於脫水狀態。

【林醫師小叮嚀】注意這些小動作,運動更安全
運動時,攝取充足水分不僅解除身體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能夠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正常腦部運作與身體平衡系統。

1.越早開始補充水分越好:早上起床時,就喝一到兩杯的水。
2.運動前規律喝水:運動前二個小時喝500㏄的水,可讓身體多餘的水分有充分時間排出體外;運動前30分鐘再喝300㏄的水。
3.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代表身體已經脫水,要在此之前補充水分。
4.運動時隨時補充水分:每15分鐘即補充100~150㏄水分,會提高專注力及運動表現。
5.運動結束後要大量補充水分。

【運動時,喝「水」還是「運動飲料」好?】(點我了解詳情)
【還有哪些需要糾正11大不良運動習慣?】


帶安全帽好麻煩?


保護好頭等於保命
有些運動傷害的造成,有時是不可抗拒的,自己很小心不代表別人也很小心,為了生命安全,務必做好防護措施,特別是頭部。
在我腦海中有個難以抹滅的記憶;在大七實習那年,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早上,當時的我在醫院急診室值班,就在快可以下班回宿舍休息時,救護車送來一位十七歲的患者,到院時頭部嚴重受創,全身多處骨折,最後還是急救無效宣告死亡。
原以為又是年輕氣盛的飆車族發生的車禍,豈知這年輕人是跟家人到遊樂場遊玩,在騎乘園內的自行車時,哪知在騎到下坡段,卻發現煞車線斷了,車子失控下衝,情急之下,試圖用身體撞旁邊的圍牆來降低速度。結果,因為沒有戴著安全帽,撞上去之後,當場昏迷不醒,到院時已無生命跡象。原本是一家人開心出遊,卻因為一個意外,斷送了一個年輕生命。當然不是每一種運動都要戴安全帽,但為什麼要特別呼籲?因為保護好頭部等於保命,在瞬間意外撞擊下,可免於生命受到威脅。

【林醫師小叮嚀】注意這些小動作,運動更安全
安全帽是關鍵性保護的象徵,每一種運動都有其關鍵性的保護措施,必須徹底做到,才能提高運動安全,避免運動傷害帶來的遺憾。

1.符合法規要求:不能將價格、款式做為挑選重點,符合法規的安全帽是才是第一要務。
2.依據頭圍或實體配戴挑選:可需先測量頭圍尺寸,再依尺寸選購,或到店面實體配戴,可從舒適度、尺寸、鬆緊度挑選。
3.依功能性挑選:通風性佳、散熱性強、重量輕、流行酷炫都是功能重點,可依個人要求選購。

【還有哪些需要糾正11大不良運動習慣?】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沒有時間檢查、器材裝備?


安全保護藏在細節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運動也是一樣;準備越周全,運動傷害機率就越低。我打了二十多年的網球,又是擅長運動傷害的復健科醫師,如果大家知道我也深受運動傷害所苦,通常會嚇一跳。
當初在「瘋」打網球時,最高紀錄曾經打過7盤大戰,其中有5盤是獨挑大樑的單打。當時仗著自己還年輕,只求過癮,忽略了保護膝蓋,結果打到膝蓋腫起來,連走路都成了問題。後來我花了快兩年的時間復健,才慢慢好轉。自此之後,我再也不敢大意了,每次打球都會使用自己熟悉的球拍,並且一定配戴護膝增加膝蓋的穩定度。
運動裝備不是只有護膝,安全帽、護膝、護踝、運動鞋、護目鏡等都具保護作用,運動器材,包括球、球拍、球鞋、車子等,不同款式、重量與運動安全有很大的關係。
運動前,不要再用沒有時間做藉口,撥出個十分鐘,用心檢查才能降低運動傷害。

【林醫師小叮嚀】注意這些小動作,運動更安全
現在的運動裝備很齊全,一樣都不少,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準備齊全,而且確實穿戴。

1.留出時間整頓裝備:很多人常是匆忙運動,因此而忘了帶東西,結果只好草率運動,表現不好或受傷,是很常見的事。所以我常督促自己及親友,一定要預留時間準備裝備。
2.要定期更換裝備:有些愛運動的人很節省,運動鞋常穿到鞋底磨光還在用,結果造成足底筋膜炎,即使明確告訴他們舊鞋是導致腳痛的元兇,換鞋子才會復原,他們還是捨不得丟。其實破損的運動裝備,功能會遞減、彈力會衰退,一定要定期更換,才有保護作用。
3.換掉不適當裝備:穿著無法排汗散熱、彈性不佳的衣服、鞋子運動,很容易出現中暑、熱衰竭,肢體無法伸展不開,換掉吧!免得身體受不了發出抗議聲。

【還有哪些需要糾正11大不良運動習慣?】


邊滑手機邊運動真好?

容易分心失神
邊運動邊戴耳機聽音樂,在現今社會非常流行,如果在安全環境下行無可厚非,但如果邊騎自行車、跑步,邊講手機、滑手機可是會造成意外傷害的。

這是一個親身的經歷,有一次經過學校運動場,看到很多人在跑操場,突然看到一位低頭族邊跑步邊滑手機,心裡正在擔心:「不要摔跤跌倒!」此時,一位小孩騎著自行車從他前面過,來不及反應就直接撞上,只聽到小孩的嚎啕大哭,兩個人一起滾倒在跑道上。

運動需要專心,要專注身體與呼吸的節奏,以及外在環境的變化,當你一邊滑手機、講電話時一定會分心,影響運動的安全性。不只是滑手機會分心,連與和同伴聊天、掛念操心的事情都是一種不專心。用心每個運動環節,才不會有運動分心帶來的傷害。


【林醫師小叮嚀】注意這些小動作,運動更安全
運動和做其他事情一樣,需要專心,分心容易失神及有摔傷可能。

1.運動前,將該作的事做完:很多時候是放著一堆事沒有處理就去運動,結果邊運動邊處理事情,運動沒做好,事情也沒處理好,落得兩頭空。

2.學會關機或不帶手機:少了手機訊號的干擾,就可以將精神集中在運動上,專心做好每個動作。

3.專注當下、不分心:運動時,意念專注於每次動作的高低起伏,會提高運動效率,也可以學習專注於當下。這是一種行為與思緒的修練,藉由運動來練習,之後可以運用在運動以外的任何地方,獲益良多。

【還有哪些需要糾正11大不良運動習慣?】



運動前何必熱身?


運動前熱身,受傷機率會降低!
優秀運動選手多半了解僵硬、冰冷的肌肉伸展性差,所以會認真熱身,等到身體暖和、肌肉柔軟之後,再下場運動。最怕的就是平常忙翻了、假日才運動的「周末運動員」,隨便拉個筋、手腳轉一轉,就當作熱身、然後下場。但是根據統計,周末運動員是最容易得到運動傷害的一群人了!

肌肉與神經系統若對某項運動並不熟悉,或是「暖機」不夠時,無論大腦怎麼呼喚,就是做不出最正確的動作。周末運動員受傷的主因是大腦執意呼叫,肌肉神經也只能盡最大的力量強迫動作,等到身體撐不住時,就會出現肌肉拉傷、韌帶斷裂,或是反應不及而導致意外傷害。

運動前熱身的觀念很普遍,但認真執行者卻不多,有人不在意或錯將拉筋視為熱身,以為做了大、小腿、腳踝的伸展,就可以讓身體暖和,提高體溫。其實,熱身是運動的一部分,並非運動前的準備動作,一定要確實執行。

【林醫師小叮嚀】注意這些小動作,運動更安全
熱身不是口號,是運動的一部分,要認真、專注執行。
1.將熱身視為發動引擎:開車前一定要先發動引擎才能上路;熱身就是「發動引擎」,上路就是「真正運動」,所以一定要將熱身包含在每一次的運動之中,而且要當成身體引擎發動的第一步。

2.傾聽身體的聲音:所謂充分熱身、熱身不足與不熱身的身體反應、肌肉柔軟度、關節靈活度,在枝微細節的感受上不盡相同,身體會用不同程度的感覺告訴你。凡有卡卡、伸展不開,或者痠痛的狀況出現時,很有可能就是熱身不足的訊號。

【還有哪些需要糾正11大不良運動習慣?】


一雙運動鞋打遍天下?

穿錯鞋子可是會扭傷腳、起水泡 曾有一位腳背疼痛的患者來看診,原來是前一天陪著小孩運動,一時興起,穿著夾腳拖踢足球,腳背腫得好大,原來是肌腱發炎了。後來,經過三個月的治療才完全康復,還有穿慢跑鞋打籃球、穿休閒鞋打網球……等而受傷,因為鞋身較矮,包覆性弱,鞋底紋路不深、抓地力弱,容易扭傷腳踝或滑倒跌傷。 這種穿不對鞋或一雙運動鞋打遍天下的作法,雙腳可是很容易受傷。市面上每種項目的運動鞋,都會依據運動特性設計最符合該運動的鞋款理念,而且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做調整,每一代的材質、重量、穩定性、安全性皆不一樣。所以運動時,一定要選擇適合該項運動的運動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穿對運動鞋款及穿對鞋子型號,才能享受運動安全。

【林醫師小叮嚀】注意這些小動作,運動更安全 穿錯鞋子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用心選對鞋子可以避免。 

1.養成優先順序的選購原則:首要注重的是運動功能。運動鞋的用途是運動,酷炫外表讓自己感覺很炫,但那是其次的考量。

2.做什麼運動穿什麼鞋:不同的運動項目,避震力、彈跳力、抓地力的程度不相同,運動鞋的設計也會有所差異,籃球鞋講求的是抓地力、扭轉力;慢跑鞋追求穩定性、避震性,所以一定要依照運動特性選購。 

3.一定要試穿:不能只用看或依照原本的鞋號去買鞋,即使是網路購物也一樣。兩隻腳一定要穿進新鞋裡,而且要穿上常穿的運動襪,感受一下尺寸是否合宜,檢查腳拇趾、腳跟處、腳弓、腳背是否合乎穩定度、舒服度,才能避免買不對鞋。 同一廠牌、同一種系列的球鞋,「第一代」、「第二代」、……「第十三代」之間都會有所改良變動,穿起來一定不一樣。沒有試穿就買鞋,風險實在太大。現在的籃球鞋,一雙動輒四、五千元,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不啻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我有一些年輕的跑友,他們會去專賣店看鞋試穿,然後到網路商店或是網拍去尋找同型同號的鞋子,長期下來也可以省下不少錢。 

【還有哪些需要糾正11大不良運動習慣?】

坐骨神經痛?小心是皮夾惹的禍?!


坐骨神經痛是一個耳熟能詳的疾病,大概有八成的人曾經有坐骨神經痛的經驗。輕微的坐骨神經痛可能稍微走動一下就會消失,嚴重的坐骨神經痛甚至會導致無力癱瘓。你或許知道,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椎間盤突出、骨刺、脊椎狹窄症、脊椎滑脫症、梨狀肌症候群、或是腫瘤。但你應該不知道,皮夾太厚也是導致坐骨神經痛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發生的機率甚至比椎間盤突出或是骨刺所導致的坐骨神經痛還高得多。

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吃過午餐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下,或者是坐馬桶坐太久,要站起來的時候感覺大腿以下一陣酸麻無力,連移動腳都有困難。就算勉強站起來,踩到地以後麻得更厲害,走路時感覺到腳好像不是自己的,一跛一跛走了幾分鐘以後才又恢復正常。這種下肢酸麻無力的感覺其實就是坐骨神經痛。不單單是趴睡或是長時間坐馬桶,很多男生習慣把皮夾放在後口袋,這樣做當然無可厚非,但這樣的習慣也會導致坐骨神經痛。

皮夾症候群
早在1960年代,國外醫學界就掀起了一陣討論關於皮夾太厚導致坐骨神經痛的議題。起因是那個年代剛剛掀起一股「信用卡」熱潮,擁有信用卡變成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有很多人辦了多張信用卡然後就猛往皮夾裡塞,結果就是皮夾越來越厚。當時就有醫生發現,為什麼坐骨神經痛的病例明顯增加,而且主述往往是因為長時間開車之後才導致疾病發作。追根究底之下才發現,原來是當駕駛人坐在駕駛座開車時,過厚的皮夾直接壓迫臀部肌肉(尤其是梨狀肌),長時間開車就導致坐骨神經被壓迫而缺血缺氧,導致坐骨神經痛。因為這樣特殊的原因導致的坐骨神經痛,又被叫做「皮夾症候群」(wallet syndrome) 或者是「皮夾坐骨神經痛」(wallet sciatica)。 除了皮夾直接壓到坐骨神經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導致皮夾症候群,那就是「坐姿」。過厚的皮夾會讓坐姿骨盆一高一低,間接讓脊椎也跟著歪一邊。歪斜的坐姿會會讓人容易閃到腰,長期下來也可能會演變成椎間盤突出或是骨刺,同樣造成坐骨神經痛。(如圖)

皮夾症候群所導致的酸麻無力感大多是可逆的,藉由運動、復健、針灸、按摩、冷熱敷可以獲得舒緩,嚴重到要吃藥或是打針的機會並不多。在很少很少的情況下,例如臀部肌肉纖維化、合併脊椎神經根壓迫,還是有可能要進開刀房手術才有辦法解決。

以下提供幾個簡單的秘訣,讓你輕鬆避免皮夾症候群:
1.保持皮夾清爽。不要把信用卡、悠遊卡、會員卡、名片、鈔票全往皮夾裡塞。定期檢視皮夾,把非必要的東西清一清。
2.盡量避免把皮夾放在後口袋。
3.開車時把皮夾拿出來放在駕駛座旁邊或是包包裡,避免臀部直接壓迫。
4.把駕駛座的椅背調正,避免椅背太過傾斜。坐姿過斜會讓骨盆過度後傾,臀部更會直接坐在皮夾上。
5.把駕駛座往前移,讓開車時雙肩保持輕鬆不聳肩,雙肘彎曲90度,避免手肘過直。
6.開車時多多調整身體和屁股,避免維持同一姿勢超過20分鐘。
7.避免長時間開車。儘量找機會在路邊或是休息站下車活動活動筋骨。單純下車走走就可以有效避免坐骨神經痛。
8.平常多拉筋,尤其是梨狀肌的伸展運動。
9.保持規律運動的好習慣,任何運動都是好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