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頁籤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天氣變冷運動一定要更注意暖身運動及溫差喔!

最近寒流來,溫度開始降低,身體為保暖,會收縮肌肉與血管,以減少熱量流失,也因此很多時候會覺得身體「卡卡的」,行動不靈活,若在身體還沒有熱身時快速運動,容易造成身體受傷、跌倒。
很多人在運動時,常因為一個突然較大的動作,導致抽筋或肌肉拉傷,這是因為身體未做好準備,肌肉供氧量不足,造成乳酸堆積,而使得肌肉疲勞。冬季早上出門晨運,從溫暖的環境突然進入寒冷的戶外,肌肉、血管會急速收縮,也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一定要小心。

常見的有氧運動有快走、慢跑或自行車緩騎,都是很適合用來熱身的方式,可以視個人身體狀況進行約5~10分鐘。至於如何判別是否達到熱身效果,一方面可以感覺身體末梢是否都溫暖並適度放鬆,或是測量有氧心跳率,只要所選擇的運動可以達到有氧心跳率,就是有氧運動。

有氧心跳範圍因人而異,一般的計算公式是個人最大心跳率的60~80%(最大心跳率=208−個人年齡×0.7)。
例如,40歲的人每分鐘最大心跳率是208−40×0.7=180,有氧心跳率則為108~144。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8點教你『自我檢測』是否脊椎側彎

低頭的動作讓頭向前傾,整個身體的重心也因此向前移動,為了維持身體的直立與平衡,身體的上半身就必須向後拱起,造成了駝背的現象,接著就是腰椎代償性的過度彎曲,這會連帶也導致骨盆前傾,整個脊椎曲線會從原本的「小S」型變成「大S」型而過度扭曲,扭曲的範圍就像是骨牌崩倒一樣,從頸椎一直往下蔓延到尾椎,稱之為脊椎的「骨牌效應」

脊椎就像是身體的大樑。大樑歪了,再壯觀再高大的房子都將分崩摧毀;脊椎歪了,再強壯再年輕的身體也將百病叢生。如果你有下列的現象的時候,很有可能已經處於這樣的骨牌效應之中了:
1.一天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的時間超過八小時
2.兩邊肩膀一高一低
3.內衣肩帶很容易滑落
4.頭髮的瀏海太長蓋過眉毛
5.頭會習慣性偏一邊
6.不自覺就會用手拖著臉撐在桌子上
7.駝背
8.常覺得枕頭不合,或是容易落枕

脊椎的歪斜初期是由脊椎的錯位開始,就是原本正常的脊椎骨,因為姿勢不良而受力不均衡,而導致脊椎生理解剖位置的改變。脊椎除了有支持身體的作用以外,其內還有脊髓,是中樞神經之一,所有身體的感覺或是運動都必須靠脊髓的神經來傳遞,脊椎的錯位會導致神經的傳遞障礙,導致身體的訊息無法被有效率的接收與發送,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慢性疼痛、運動功能障礙、手腳麻痺、肌肉無力萎縮…,對身體的運作與生活品質影響甚鉅。

除此之外,因為身體的交感神經鏈就附著在脊椎的兩側,脊椎錯位也會連帶影響交感神經(也叫做自律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這個影響就更大更深遠了,舉凡循環、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內分泌等系統都是由交感神經系統所控制,脊椎錯位就有可能導致交感神經失調,也會讓上述的任何一個系統運作紊亂,長期下來產生各種慢性疾病。曾經看過一個醫學的統計數據,目前已知就有一百多種疾病與脊椎病變有密切關係!古人說:「脊椎為百病之源,確實有它的道理。



脊椎側彎 發育期好發!!!

●什麼是脊椎側彎?
當我們從後面看身體,正常的脊椎從上到下是呈一直線的,如果脊椎向身體的任何一邊彎曲歪斜,就是所謂的脊椎側彎。
事實上,大部分的脊椎側彎並不是單純平面的左右傾斜,而是一種3D「旋轉」的變形,脊椎變得好像旋轉梯一樣。

●為什麼會脊椎側彎?
大部分的脊椎側彎都是不良姿勢所引起的,尤其是正處於發育期的青少年,如果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老愛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而且又不愛運動,就很容易導致脊椎側彎。
有些家長會把脊椎側彎歸咎於書包背太重所引起,但這並沒有直接的證據來加以證明,更何況,一天背書包的時間也不過短短的幾十分鐘。
有一小部份的脊椎側彎則是因為特別的原因,例如脊椎的發育異常、長短腳、脊椎感染、或是肌肉神經病變(例如小兒麻痺、腦性麻痺、肌肉萎縮症)所造成。

●脊椎側彎會怎樣?
如果有脊椎側彎,脊椎旁邊的肌肉就會因為兩邊不平衡而拉扯,肌肉容易疲勞僵硬,出現腰痠背痛的現象。如果再加上缺乏運動和姿勢不良,身體還會演變成慢性的肌筋膜發炎,直接影響工作、上課、睡眠等生活品質。
等到年紀大的時候,脊椎也會因此而提早退化,導致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最後得要開刀才能治好。
由於脊椎側彎會直接影響個人的外觀。嚴重的脊椎側彎患者看起來就是頭歪一邊、肩膀一高一低,連走路的時候都不容易保持平衡。
與眾不同的外觀會讓脊椎側彎的小朋友失去自信,不敢與別人相處,久而久之還可能演變成悲觀憂鬱的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發展的障礙。除此之外,變形的脊椎還會壓迫胸腔,影響心肺功能,對健康與壽命產生嚴重的威脅。

●脊椎側彎要怎樣治療?一定要開刀嗎?
脊椎側彎的成因很複雜,在治療方面也要就病因、年齡、部位、以及嚴重程度作多方面的考量。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根據脊椎彎曲的角度來訂定不同的治療計畫:
◎彎曲角度<25°:姿勢矯正和運動
◎25°<彎曲角度 < 40°:穿戴特殊背架
◎彎曲角度 >40°:開刀治療
但是如果脊椎側彎的角度增加的速度太快,或是有神經被壓迫、心肺功能變差的症狀出現,就要考慮開刀治療。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如何簡單治療腕隧道症候群

◎要如何避免?
●徹底調整工作環境的設置(例如滑鼠、鍵盤)和工具。
●減少手腕部位的過度使用。
●工作時,可以戴上沒有指套的手套(可以減少震動和保暖)。
●避免會導致症狀出現的動作。

◎有哪些治療方式?
●確認診斷:利用X光、肌電圖的檢查來確認手麻的真正原因。
●配戴專用的副木,對於輕度到重度的患者效果很好。
●復健治療:熱療、雷射、遠紅外線、超音波、電療、運動治療。
●局部注射:在腕隧道的周圍注射藥物,但通常會在口服藥物與復健治療無效時,才會考慮此種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保守治療(藥物、復健、打針)都無效時,檢查發現神經被壓迫的情形很嚴重,手掌的肌肉已經出現無力、萎縮的現象。
開刀的方式其實很單純,就是在手腕的地方開一個小洞,接著放鬆韌帶就完成。開刀的傷口很小,而且只要局部麻醉,開完刀就可以回家休息。

◎需要多久才能恢復?
●症狀輕微的病患,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完全恢復。
●接受開刀治療的病患,恢復期從2周到數個月都有可能。

恢復的時間長短其實在於平常的保養。如果沒有調整工作或運動方式,以及盡量避免過度使用手腕,不但恢復的時間會拉長,而且可能很快又復發。



傳說中的初代文明病腕隧道症候群

在手腕關節的部位,有一個由骨頭、韌帶所圍起來像隧道的構造,稱為「腕隧道」,有一條負責支配手部感覺和肌肉的「正中神經」就是從這個隧道進到手掌部位(如上圖)

當這個隧道式的空間變狹窄時,就會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產生了手掌麻痺、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的現象,就是腕隧道症候群。

◎症狀:
●剛開始只是早上剛起床的時候,覺得手部有僵硬的感覺。
●接著在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一半,出現脹脹、麻麻、刺刺的感覺。
●再嚴重時,會出現感覺麻痺、灼熱、還有無力感。
●症狀常常在睡覺睡到半夜,或者是剛睡醒的時候最明顯。甩甩手可以減輕症狀,很多人會半夜醒來「甩手」,才能繼續睡覺。
●有些人可能只是騎摩托車、做家事就開始手麻,更嚴重的是,連靜止不動,手掌都是麻麻的。

◎造成原因:
●手腕過度使用。
●手腕做太多彎曲的動作。

◎容易發生的族群:
●中、老年的家庭主婦。
●孕婦(懷孕後期)。
●生產線的作業員。
●長期使用電腦的電腦族。
●工作時,要使用會震動的機器:例如建築工、木工、牙醫師、清潔人員。
●糖尿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