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從奧運賽場走入基層學校 ~ 我的運動醫學之路



因為打球才有飯吃
「為什麼想打棒球?」
「因為來打球才有飯吃啊!」
好令我震撼的一句話,來自於高雄金潭國小的小球員口中。
位於高雄林園工業區的金潭國小,沒有正式的大門,進入學校還得穿過陸戰隊軍營,但她卻是台灣棒球的重點發展學校。在這個球隊裡,有1/2是原住民小孩、1/4是新住民小孩,還有一些弱勢家庭的小孩,他們全部住在球場旁的宿舍裏。
徐教練身兼教練和保姆,一個人扛起全隊四十位小朋友的食衣住行。我們抵達時間大約是下午兩點,他正在為晚餐備料,「料先準備好,小孩子就比較不會挨餓了。」他說。

「醫生叔叔很羨慕你們,你們身上都有上天、有爸爸媽媽送給你們的禮物!這個禮物就是『打棒球』!」我一開始這樣說。剛睡完午覺的他們,個個睜大了眼睛。
「但是十年以後,你們可能有超過一半的人,沒有辦法繼續再打棒球,而這很可能就是因為運動傷害!」我告訴小選手們:「當你們選擇當棒球選手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以後一定會受傷。有些人即使受了傷、開了刀,但還可以東山再起,而且比受傷前更神勇。但也有些人受了傷,就被受傷所打敗,連球都打不了。這樣的差別,在於他們的心態,在於他們永遠不會放棄!


這是壢新醫院聯新運動醫學中心、聯新文教基金會與徐生明棒球發展協會共同舉辦「基層棒球運動醫學巡迴服務」的一景。從20161月開始,我們巡迴服務的足跡來到了屏東、高雄、台東、彰化、南投、台中、澎湖、花蓮、宜蘭、苗栗、桃園的棒球發展學校,這些學校有隱身於工業區之中、有與亂葬崗為鄰、有校長兼總教練的、也有全校不到五十位學生的迷你小學。小選手們大多數是原住民小孩,因著喜愛、因著環境,選擇棒球變成學校生活的重心;留下汗水、留下淚水,期待自己變成棒球領域的明星。在這裡,小選手們衣服自己洗、棉被自己摺,食衣住行都在學校完成。別說是手機抓寶可夢,連電腦都只是短暫的奢侈。

即使只有一次機會,也要盡力去做

因為是巡迴服務,一個學校只有一次服務的機會,我們期望在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的效益。在演講結束之後,我們會幫每一位小選手做身體檢查,然後給予衛教。很讓人訝異的,這些偏鄉小選手九成以上身上都帶著傷,或許是交通不便與資源不足的關係,讓他們沒能得到適切的治療,大部分的時間只有忍忍忍,或者學習與傷痛共存。我們看在眼裡,不捨在心裡,我們清楚在現場無法治療所有的傷害,工作的重點是在協助他們做好運動傷害分級:要就醫的請家長協助、要訓練的請教練加強、其他的就教他們自我復健與防護。而且在言談的過程中,送上鼓勵、送上關懷,告訴他們:「你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你的傷一定會好!」我們知道這樣的一次見面不能改變現況,只求不斷的散播種子。任何一位小選手的心態或行為的改變,都會是台灣的運動醫學的提升。「與其在診間苦思對策,還不如主動出擊照顧選手!」這是我們走進偏郷的初衷。只要有一位小選手把這些觀念放在心裡,我們就感到此行值得!



當運動醫學走入基層體育

除了基層棒球的運動醫學巡迴服務,壢新醫院聯新運動醫學中心這幾年戮力於基層運動醫學的落實。包含承接教育部體育署的「培育優秀青少年人才之運動醫學檢驗暨追蹤專業案」,針對全台一百多名優秀原住民青少年運動人才,執行全面性的運動醫學檢驗與追蹤。這個計畫網羅台灣所有優秀原住民青少年選手,透過醫學檢測、生理生化檢測、營養指導與教育,強化選手健康管理知識,監控選手身體型態變化,積極地促進選手健康養成。過程同時建置專家顧問團隊與運動醫學醫療網,讓選手有傷病時可以得到即時的照顧。
除了原住民優秀選手,我們也和桃園市政府體育局合作,針對在地優秀運動員提供免費高階健康檢查、專屬運動醫學醫師與健康管理師,還有全年無休的就醫綠色通道。也同時承辦中華奧會所主辦的「運動醫學下鄉服務」,三年來到全台超過40所偏鄉學校進行運動醫學服務,至今服務人次超過7000人。特別感動的是,這個「運動醫學下鄉服務」獲得了許多來自於台灣各地運動醫學醫師及復健科醫師的熱情參與,連同物理治療師與運動防護員上山下海,到許多人煙罕至的學校照顧小選手,真的很令人感動,在此一併致上深深的感謝。



復健科醫師的使命與機會

在學生時代,筆者就鍾情於運動醫學,並且以擔任國家隊隊醫為最大的夢想。也是因為對運動醫學的熱愛,在畢業選科的時候就以復健科為唯一的志願。進入長庚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期間,受到恩師黃美涓院長、鄧復旦教授、周適偉教授的教導與提攜,讓我得以窺得運動醫學之奧妙,並且在2005年澳門東亞運一償宿願,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國家隊隊醫。在壢新醫院服務後遇上貴人張煥禎院長,他是台灣第一位內科系的運動醫學醫師與國家隊隊醫,也是現任中華奧會副主席與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在他的帶領下,我開始看到運動醫學不是一人醫學,而是團隊醫學;運動醫學不只是傷害醫療,而應該是健康管理;運動醫學關注的不只是頂尖選手,而應該是基層選手;運動醫學醫師不是只有在台灣低頭猛幹,而應該和大陸與國際交流合作。運動醫學醫師不但要求自己的精進,還要兼顧後輩的傳承。這些體會,在我照顧基層選手之後,感受越來越深刻,甚至覺得這就是我們從事運動醫學的使命。
復健科醫師在運動醫學領域是非常有角色的!在競技體育,運動醫學醫師必須協助選手成為有良好成績表現的優秀選手(performance athletes),這需要的是「運動員全人照顧」的觀念。運動醫學醫師不只在疾病照顧及傷害治療要有所精進,包含健康管理、運動營養、運動心理、肌力與體能訓練、疲勞恢復、傷後復健、運動傷害防護、體重管理,禁藥管理、以及基礎的運動科學理論,都應該有所涉獵。相較於其他專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的思維與行為都與運動醫學醫師非常貼近,再加上復健科醫師原本就精通骨骼肌肉疾病與傷後復健,只要經過適當的課程培訓,不管是賽事期間擔任隨隊醫師,或者是選訓期間擔任基層醫師,復健科醫師都可以成為運動選手的守護天使。


金牌選手的背後
「一面金牌的背後,只要有零點零一是我們的功勞,那就心滿意足了。」這是周適偉醫師曾經告訴我的話,我一直把它記在心裡。來到這些偏鄉,看到了台灣棒球最底層的縮影,讓我對台灣的體育環境有了不同的感受。沒有這些小選手,就沒有那些大明星!對運動醫學有興趣的醫師除了把眼光關注在頂尖選手以外,也不能忘記這些默默無名的小選手們。照顧好這些基層的小選手,在他們的傷害還沒複雜化之前介入,台灣的體育才更有機會向上提升。我們也可以因為照顧好這些小選手而成為更好的醫師,尋得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