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減重、復健治療、穿戴護膝、姿勢與動作調整、避免過勞、局部按摩等都是很重要保護措施,日常生活中做得確實,膝關節越可得到充足休息,少讓關節退化。所謂的韌帶增強方式,有運動傷害治療經驗醫師針對受損的韌帶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溶液(增生注射)、PRP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或國外進行的再生組織療法,1完整療程包含3次的注射,1-2療程之後應該會有明顯改善。針對肌肉的增強方式,正確且持續的運動訓練絕對是主角,針對核心肌群與大腿前後側的肌群特別做強化,讓你感覺到膝關節變輕,走路運動都輕鬆。如果擔心毅力不足或是運動錯誤產生反效果,也可以請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是運動教練作個人指導,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飲食上的第一要務就是多喝水,每天最好攝取3000cc的水分,加速新陳代謝。食物可以多補充富含維生素A、C、E、鈣、鎂、葉酸的水果或蔬菜(例如奇異果、深綠色蔬菜),含維生素E、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食物(例如杏仁),同時避免攝取過多酸性食物(魚肉蛋或是精製澱粉類食物)與油炸類食物。市面上所販售的維他命、鯊魚軟骨、葡萄糖胺、軟骨素、乳油木果等產品,多吃無益,適度補充即可。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避免退化性關節炎,先救韌帶和肌肉!
早發型膝關節退化的原因?
什麼是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一般好發在60歲以上的老人,女性有25%,男性有15%,罹患此病, 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有年輕化的趨勢。
疾病症狀:
早期,病人並不覺疼痛,後來是深及關節的酸痛。通常最常侵犯膝或臗關節,在使用這些受侵犯的關節時,疼痛會加劇,而休息時酸痛則緩解;晚期關節可能會變形,而關節所能伸展的角度變小。有時會侵犯手指頭的關節,而形成結節,稱Heberden's滢odes或Bouchard's滢ode。另外,也會侵犯至脊椎關節,造成背痛、僵硬等,後期可能形成骨刺,壓迫神經造成神經痛,如坐骨 神經痛等 。
發生原因:
1.次發性關節:可因為受傷、遺傳疾病、代謝性疾病、鈣沉積症或先天性關節發育異 常而引起關節軟骨的破壞,引起退化性關節炎。
2.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在諸多原因中,以老化及肥 胖最重要;具研究-年老者軟骨內的諸多結構性蛋白(proteoglycan)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分解酵素增 加。而肥胖的人,平時給予關節的機械性壓力較大,臨床上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以肥胖者居多。另 外作者亦發現雌激素高者較可能引起退化性關節炎,而肥胖者常有較高的雌激素,可能一方面是因雌 激素(estrogen)有破壞軟骨的作用。再加上老化時不斷的機械性壓力,就造成了關節軟骨的磨損;當修補功能又不及破壞速度時,漸漸就會產生退化性關節炎。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什麼是落枕?!
(落枕是一早起床突然發現脖子劇痛,而且頭不能自由轉動的現象,很多人以為是因為晚上睡姿不良所造成的。但實際上有一大部分的病人並不是因為睡姿不良才導致落枕,而是因為白天活動時脖子的肌肉不小心拉傷,肌肉的發炎反應在睡覺時慢慢累積,到我們早上起床時才發現劇痛難耐。所以不只是睡姿要注意,連白天時工作或運動的姿勢也要特別注意。)
●什麼情況下會落枕?
*肩頸部的肌肉緊繃
*氣溫較低
*肌肉過於緊繃
*夜裡睡姿不良
*氣溫較低
*肌肉過於緊繃
*夜裡睡姿不良
●落枕的治療方式
*冷敷與熱敷
*藥物與痠痛藥布
*整脊(不建議!)
*針灸
*藥物與痠痛藥布
*整脊(不建議!)
*針灸
●如何預防落枕
*平時多做伸展運動
*睡時穿著高領衣物 避免頸部不受涼
*用大毛巾捲成桶狀 置於脖子下
避免頸部肌肉因懸空而過於緊繃
*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
*睡時穿著高領衣物 避免頸部不受涼
*用大毛巾捲成桶狀 置於脖子下
避免頸部肌肉因懸空而過於緊繃
*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
**(要避免睡前躺著看書,躺著看電視)
●簡單舒緩小運動
是否有那些穴位可以配合按摩
什麼是網球肘?
網球肘其實就是一種肌腱炎,它真正在醫學上的病名叫做「外側上髁炎」。
我們的小手臂有一群肌肉,主要負責手腕翹起來的動作,這些肌肉的肌腱就附著在外側上髁的地方。當這些肌肉的肌腱有發炎現象,連帶也會使外側上髁也可能跟著發炎。(圖)
如果沒有從平常的工作或運動習慣來作調整,網球肘很容易復發或變成慢性的肌腱炎。
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護肘」,但針對網球肘的是一種約五公分寬的彈性帶,而且最好還能加上一個突出來的加強墊。穿戴時並不是直接套在手肘關節處,而應該在肘關節下方約二指幅的地方。這類的護肘可以避免肌肉的過度收縮,並分散肌腱附著處的壓力,對預防再度受傷有一定的效果。
網球肘之所以常見,是因為舉凡做家事,上班,運動都離不開手腕的反覆使用。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都會反反覆覆的發作。即使這只是一個單純的肌腱發炎,卻是常常聽到:「怎麼辦,醫師,為什麼醫都醫不好?」唉!不是醫生醫術不好,是再怎樣苦口婆心,我們也很難要求病人完全不用手做事,或是更換工作。越單純的疾病,在這裡卻是越不容易根治!
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年輕人常見的運動傷害-跳躍膝
跳躍膝發生因素可分為外在跟內在兩種。外在因素有:訓練的強度、和頻率、訓練場地與突然發生於肌腱接點的外傷等;內在因素有:膝關節的排列生長、Q angle的改變、腳踝的背屈肌力薄弱、腿後肌柔軟度不夠與股內側肌力較外側肌力弱等。
除了人體先天結構無法改變之外,其餘引起跳躍膝的原因都是可以避免的,如充分的熱身和佩帶護膝,以及平時柔軟度的改善和肌力強化等等都是預防跳躍膝的不二法門。曾經膝蓋受傷者,則要儘量避免膝蓋完全蹲下去的動作,因為這時候肌腱會被拉扯的力量最大,很容易二度傷害。
新的治療方式:
◎增生注射治療(Prolotherapy or 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 RIT)
◎PRP自體濃縮血小板治療(Platelet Rich Plasma, PRP)
◎震波治療
第一章、運動前,你夠了解自己身體承受力嗎?
運動時,人體6大主要系統全部到齊一起動運動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不追求刺激所以運動前,一定先了解運動時的身體承受力,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運動不是只有手、腳的活動而已,而是全身的律動,從裡到外的器官、組織都必須產生共同作用,才能讓肢體有節奏性的移動。而要讓運動持續不懈,除了注重肌肉的收縮、頻率、整合之外,呼吸、心跳、肺活量、血液循環、神經元的傳導、內分泌的分泌等生理作用都必須做調整,也就是說,運動時,全身的呼吸、骨骼、關節、肌肉、神經、循環的六大系統會同時運作,而不是單一部位的律動。
1.呼吸系統:(←點我查看)
呼吸是人體生存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藉由呼吸提供氧氣產生能量,維持生命。呼吸系統是由,包括:鼻子、咽喉、氣管、支氣管、肺、橫膈膜等組織所組成,作用是過濾氣體、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2.關節系統:(←點我查看)
關節是兩塊骨骼或骨骼與軟骨連接處,從頭到腳有很多關節,形成完整的關節系統。關節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纖維性關節,為固定型關節,像是頭殼。第二類是軟骨性關節,為可動型關節,像是軀幹。第三類是滑液關節,像:手腕、膝部、肩部、腿部,關節腔內含有潤滑液體,這類關節擁有最大的活動力。關節和骨骼一樣會隨著年紀增長,在形狀、大小和活動上有所改變。
3.骨骼系統:(←點我查看) 骨骼具有支撐、保護及運動三大作用,是由密實的結締組織組成,分為硬骨組織和軟骨組織,主要有頭骨、軀幹骨和四肢骨。骨骼是由骨質、骨髓和骨膜構成,骨質分為骨密質和骨鬆質,骨密質是外層,結構致密,骨鬆質是內層,結構類似海綿孔隙;骨髓存於骨骼腔中,是造血及免疫器官;骨膜是骨骼外層的薄膜,內含血管和神經,可以透過血液供給骨骼營養。
4.神經系統:(←點我查看)
由腦部、脊椎及遍佈全身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神經膠原組合而成的細胞網路,就是神經系統,其實全球網路脈絡的建置與神經系統很類似,雖然龐大複雜,透過細致設計機制,即能將任何一個訊息傳達至各個部位或在不同部位間傳遞訊號,雖只占人體重量的3%,複雜程度卻是人體之最,透過縝密無比的神經纖維和其他細胞組織連結,足以應付外來的刺激、變化,立即產生適當的反應。
5.肌肉系統:(←點我查看)
肌肉是有收縮功能的人體組織,整個肌肉系統是由骨骼肌、平滑肌及心臟肌組成,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能夠隨著意志活動,又稱橫紋肌、隨意肌。運動中最直接用到的是骨骼肌,如果沒有骨骼肌,連最簡單的站立、坐姿都無法做到,骨骼肌進行伸展收縮時,會牽動骨骼帶動各種動作。
6.循環系統:(←點我查看)
循環系統是由心臟系統和血管系統構成,是人體的運輸系統,主要是將肺部吸入的氧氣及消化道吸收的營養成分,透過血液提供給人體器官、組織使用,另外,還擔任輸送熱量、激素、淋巴液到身體各個部位,一方面維持體溫,一方面調節功能,以支應身體之需。心臟是由可以自由跳動的心肌構成,類似永不停歇的馬達,主要是提供壓力,將血液推進至全身各個部位,同時將身體代謝後的廢物從細胞間帶走。血管功能是負責將氧氣和營養成分輸送至體內各組織。
循環系統
循環系統是由心臟系統和血管系統構成,是人體的運輸系統,主要是將肺部吸入的氧氣及消化道吸收的營養成分,透過血液提供給人體器官、組織使用,另外,還擔任輸送熱量、激素、淋巴液到身體各個部位,一方面維持體溫,一方面調節功能,以支應身體之需。心臟是由可以自由跳動的心肌構成,類似永不停歇的馬達,主要是提供壓力,將血液推進至全身各個部位,同時將身體代謝後的廢物從細胞間帶走。血管功能是負責將氧氣和營養成分輸送至體內各組織。循環系統遍佈全身,人體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創傷,血液即會流出,可見哪裡有血液,哪裡就有血液循環存在。人體循環是由動脈、靜脈、微血管、淋巴管組合而成,有如交通系統,動脈類似國道,靜脈類似縣道,微血管類似鄉鎮巷道。而循環系統最重要的生理意義在於必須不停止進行流動,一旦停止,即代表死亡前兆。心臟的冠狀動脈是人體主要氧氣及養分供應的樞紐,當冠狀動脈循環阻斷後,心搏幾乎立即停止,緊接著生命畫下句號。
【循環系統2大功能】
1.輸送功能 將經由肺部氣體交換得來的氧氣及消化道吸收的營養成分,透過血液輸送到全身,提供各個器官、組織予以利用。另外將組織、細胞的代謝物質及二氧化碳送到腎、肺、肝、皮膚排毒器官,並排出體外。
2.維持體溫 血液會提供身體熱量,能夠保持36.5至37.7℃恆定體溫。
【循環系統與運動關係】
運動需要大量能量,以支應身體負荷,循環系統負責提供能量來源,責任至為重大。此時的攝氣量大增,一方面是參與運動部位的肌肉對氧氣的需求量提高,另一面是身體產生的代謝廢物會變多,需要更多的氧氣進行廢物代謝,因此心輸出量會和運動強度會呈現正比關係,而血液也會重新分配,人體處在靜止時,骨骼肌分佈到的血流量占心輸出量的21%,當人體處在高度活動時,最高可達心輸出量的88%。
為什麼要運動?是要透過心輸出量的提高,增強微循環效用,將營養物質提供至全身各處,提高有效利用率,以增進健康,延緩老化。然而利用運動增強循環系統的能力需循序漸進,不能冒然採用強度過高的運動,避免有損身體機能。
【林醫師叮嚀】
循環系統遍佈全身,滋養各個器官、組織,只是身體處在靜態時,循環功能相形緩慢,養分無法有效利用,甚至會形成功能障礙,必須透過運動提高循環功能,然因循環功能需漸進增強,貿然從事強度太高的運動,循環系統調適不及,會產生嚴重後遺症,嚴重時甚至可能喪命。
肌肉系統
肌肉是有收縮功能的人體組織,整個肌肉系統是由骨骼肌、平滑肌及心臟肌組成,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能夠隨著意志活動,又稱橫紋肌、隨意肌。運動中最直接用到的是骨骼肌,如果沒有骨骼肌,連最簡單的站立、坐姿都無法做到,骨骼肌進行伸展收縮時,會牽動骨骼帶動各種動作。
【肌肉4大功能】
1.產生活動藉由肌肉收縮可以產生各種動作及活動,包括:心跳、呼吸、腸道蠕動、骨骼耐力,還能提高運動體能,肌力及肌耐力的強弱程度,攸關活動、體能的快慢。
2.保持姿勢
肌肉功能多是由不同肌肉組成的肌群產生的協同作用而成,在彼此協助配合下產生一個一個的動作,同時透過肌肉的力量,任何時刻都能保持著一定張力,以維持身體的姿勢。
3.產生熱量
肌肉是由肌肉纖維組成,是能源儲存場所,每條肌肉纖維周圍附著數根微血管,提供肌肉纖維所需氧氣和養分。在運動中,儲存在肌肉裡面的醣類,一樣會轉換成熱量,同時透過熱量將白色脂肪細胞轉變成棕色脂肪細胞,提供肌肉活動熱能及維持體溫。
4.協助血液循環
肌肉是發熱器官,身體進行活動時,肌肉會不斷地收縮與擴張,周圍血管也會跟著做,能夠協助血液回流到心臟。運動時,收縮與擴張能力加速,會提高血液循環的速度,提高體溫。
【肌肉與運動關係】
肌肉為了因應運動所需的各種動作,肌肉群會展現不同的收縮、伸展、維持及輔佐的工作,但肌肉本身無法勝任持久運動的負荷,如果過度或反覆運動,可是會出現痠痛、疲勞現象,增加運動傷害;如果不常運動或做某些動作,肌肉會開始萎縮,影響體態及身體結構,因此過與不及,皆會對肌肉皆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規律鍛練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肌力是肌肉對抗某種阻力時所產生的力量,常指的是。一次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是肌肉使用某種肌力時,所能承受固定用力的時間或反覆使用的能力,只要採用漸進式增強肌肉訓練,會讓肌肉強壯有力,提升運動的安全性。
【林醫師叮嚀】
肌肉僵硬時,會影響運動時的各種活動與身體動作;肌肉疲勞過度,會影響肌肉力量,也會導致運動傷害。為了運動安全,運動前一定要做熱身操,以提高肌肉溫度,增加肌肉協調性。運動後也要做收身操,降低肌肉溫度,保持肌肉彈性,並有效促進血液回流心臟,紓緩心臟壓力。平時多作基本訓練,增加肌肉的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可以提昇運動品質。
關節系統-身體最佳的避震器
關節是兩塊骨骼或骨骼與軟骨連接處,從頭到腳有很多關節,形成完整的關節系統。關節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纖維性關節,為固定型關節,像是頭殼。第二類是軟骨性關節,為可動型關節,像是軀幹。第三類是滑液關節,像:手腕、膝部、肩部、腿部,關節腔內含有潤滑液體,這類關節擁有最大的活動力。關節和骨骼一樣會隨著年紀增長,在形狀、大小和活動上有所改變。
關節包覆在關節囊內,是一種軟骨組織,裡面有滑液膜,能分泌關節液,並吸收關節撞擊的力量,同時有提供關節軟骨所需養分的作用;關節囊外或附於骨骼表面上有明顯的纖維組織,是韌帶軟組織,有連接骨骼與骨骼作用。骨頭與肌肉連結的則是肌腱,是堅韌的結締組織帶,與肌肉一起作用會產生動作及承受張力。
【關節3大功能】
1.穩定
提供身體軀幹的穩定性,所有關節的穩定都需要椅賴周圍的結構,像韌帶、椎骨、關節囊及肌肉提供各種活動或穩定,像膝關節內的十字韌帶,就可以維持膝蓋的穩定。
2.保護
骨骼與骨骼之間,若少了關節軟骨的緩衝保護,長期以往會出現磨損和傷害,而關節裡面的關節液,具有潤滑關節作用,降低彼此磨擦的傷害。
3.避震
身體進行走路、跑步、跳躍時,會產生巨大震動與能量,關節受到壓力,會擠出水分,此時關節軟骨裡面的潤滑液,很像海綿一樣會吸收水分減緩壓力,可以提供避震效果。
【關節與運動關係】
人體的每個關節都有獨特作用,而與運動最相關的關節有:膝關節、肩關節、髖關節、肘關節、腕掌關節、指關節、踝關節、趾間關節等。在完美配合下,可以進行各種走路、跑步、跳躍、蹲起、屈曲、伸直、內收、外展、滑動等運動。
韌帶是人體組織中最結實的部分,可以連結兩個骨頭,彈性卻最差,限制運動中的伸展範圍。韌帶過度伸展或被外力過度拉長,就會造成傷害,甚至是永久傷害。軟骨是覆蓋骨骼末端的一層白色光滑結構,軟骨正常時,能夠讓運動的步驟順利進行,還具有降低運動帶來的衝擊力。一旦關節內部結構受傷時,會造成薄膜發炎,此時黏液囊會分泌過量的關節液,形成又腫又痛的瘀青,而這是一種保護機制,目的是促使運動受傷者休息療傷。
【林醫師叮嚀】
關節的伸展、彎曲力量強健,可提高運動時的穩定度、靈活度,並能預防運動傷害及疼痛,但需嚴防過度使用或力量過大帶來的韌帶斷裂或破損的重大傷害,影響運動生涯。
神經系統
由腦部、脊椎及遍佈全身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神經膠原組合而成的細胞網路,就是神經系統,其實全球網路脈絡的建置與神經系統很類似,雖然龐大複雜,透過細致設計機制,即能將任何一個訊息傳達至各個部位或在不同部位間傳遞訊號,雖只占人體重量的3%,複雜程度卻是人體之最,透過縝密無比的神經纖維和其他細胞組織連結,足以應付外來的刺激、變化,立即產生適當的反應。
神經系統主宰人體訊息網路,一共有兩大系統,第一個是中樞神系統,包括大腦、脊椎神經,是所有神經的控制中心,專責解讀正確回應及動作資訊,再予以執行傳遞指令。第二個系統是周邊神經,主要分佈在三個部位,一是軀體四肢、皮膚的軀體神經系統,一是分佈在臟器部位的自主神經統,一是分佈在腸道的神經系統,會將感受到的訊息傳回大腦,再將訊息傳至骨骼肌,使身體其他部位執行指令。
【神經系統3大功能】
1.感覺
當身體的內在、外在受到刺激時,神經系統的感覺器官會接受到訊息,並將所蒐集到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資訊傳送到中樞神經。
2.匯整及執行 感覺器官會將蒐集到的資訊進行分析、匯整、判斷,並會做出適當執行命令,可以傳到骨骼肌產生運動,或是到達自主系統產生內分泌,或傳遞給腸道系統降低蠕動。
3.運動
整理過後的刺激資訊後,經由運動神經傳遞至骨骼肌,產生運動。
【神經與運動關係】
身體上所有的運動皆由神經系統操控,而且是在有意識及無意識下同時進行,前者是指決定要做什麼動作,後者是還沒有想到做什麼動作,運動就是在這兩者意識下交互傳遞訊息之下完成。為了產生回應,遍佈全身的感受器先會探索全身的訊號,接著將資訊傳回中樞神經系統,此時運動神經會將動作訊息傳送到骨骼肌,並產生動作,若進行這些動作時,有疲勞、疼痛等不適感時,代表神經系統傳遞的是錯誤訊息,需要立即修正。掌控運動的神經系統是運動神經元,這是控制身體活動的神經細胞,人體肌纖維的活動,包含精準度、協調性、統一性等,都受到運動神經元的支配。為了支應日常生活及運動中,肌肉力量必須立即做轉變,此一能力的掌控者就是運動神經元,如果缺乏這種改變肌肉收縮力量的能力,是不可能產生協調性、流暢度皆高的動作。
【林醫師叮嚀】
神經系統很敏銳,會發出各種訊號到大腦中樞神經,運動時,痠痛、緊繃、疼痛、麻痺等不適感更是隨時在側,常讓人不了解該訊號表達的意義,究竟是運動過程中的調適,還是受傷的警訊,所以漸進式訓練很重要,可以從身體反應覺察到當下身體的狀況。
❤小試身手:想要提升運動表現!從這裡開始~
運動時的正確呼吸很重要,運動過程中,要將呼吸調節作為重要的練習。掌握到呼吸調節的技巧,愛運動的你,不但不會容易覺得累,反而可以更有效率,更能容易突破自己的能力。
【腹式呼吸有助提升運動表現】
日常工作的呼吸,屬於淺短、急促的淺層呼吸,是大家習慣的「胸式呼吸」。運動時,肌肉需要大量氧氣,屬於深長、慢吐的深層呼吸,需要透過「腹式呼吸」供給。腹式呼吸需要練習,站、睡、坐、臥都可以練習,待身體逐漸適應後,就能增進攝氧容量,讓氧氣深入肺泡,提升氣體交換效率。
一、站式腹式呼吸鍛練步驟
Step1:預備動作
兩腳與肩同寬,舌頭往上顎頂住,右手握住左手,放在腹部上面。
Step2:深呼吸
‧鼓起肚子深吸氣3~5秒,自然深到丹田,此時小腹會膨脹起來。
‧屏息2秒,雙手需輕輕按壓腹部。
Step3:吐氣
‧縮回肚子慢慢吐氣3~5秒,此時腹肌收縮,小腹會縮進去。
‧屏息2秒,雙手需輕鬆放開。
Step1:預備動作
‧仰臥,放鬆全身,自然呼吸約2~3分鐘。
‧右手握住左手,放在腹部肚臍處。
Step2:吸氣
‧慢慢將氧氣吸入,逐漸深到腹部,胸部保持不動,此時會感受到腹部鼓脹。
‧屏息2秒,雙手需輕輕按壓腹部。
Step3:吐氣
‧慢慢呼氣3~5秒,逐漸由鼻子呼出,胸部保持不動,此時會感受到腹部收縮。
‧屏息2秒,雙手需輕鬆放開。注意事項:細心注意一呼一吸的節奏,一段時間後將手拿開,用意識關注呼吸的流暢度。
呼吸系統-正確呼吸有助提升運動表現!
呼吸是人體生存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藉由呼吸提供氧氣產生能量,維持生命。呼吸系統是由,包括:鼻子、咽喉、氣管、支氣管、肺、橫膈膜等組織所組成,作用是過濾氣體、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5大功能】
1.排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人體代謝產生的廢氣,身體會保有一定濃度,以協助氣體交換,二氧化碳濃度太高時,有害健康,需透過呼吸,排出過剩的二氧化碳,提高含氧量。
2.提供氧氣
人體需要氧氣生存,透過呼吸,氧氣進入體內,經由血液輸送至全身器官,作為身體活動及運動能量時的來源,生命的活動、肌肉活動及運動,都需要氧氣。
3.排除毒素
透過呼吸的氣體交換,生命得以維繫,利用橫膈膜的腹式呼吸,可以有效增加腹壓,提高血液循環,促使體內毒素、廢氣迅速排出體外,而不會沉積體內。
4.抗菌
呼吸系統中的鼻子,是人體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守門員,能夠過濾空氣中的塵埃、病菌等有害物質。鼻內纖毛,還會讓部分細菌隨著黏液進入胃內,用強酸胃液殺菌。
5.協助發聲
人體主要發聲位置在喉嚨,當聲帶進行發聲時,會向內關閉聲門,此時會產生阻力,呼吸系統要負責提供穩定氣流抵抗阻力,使聲帶產生振動,才能發出清晰的聲音。
【呼吸與運動關係】
運動時,肌肉會消耗大量氧氣,因此呼吸能否順暢會直接影響運動效率及安全,若氧氣吸收充足,深入肺臟,是會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若氧氣吸收不足,身體會提早疲勞,進而影響身體健康。運動時的呼吸量、換氣量、氧需要量,會隨著速度、時間不同,隨時調節,才能應付運動之需。每分鐘呼吸量一般約20至30升,呼吸深度越深,呼吸量會越長;換氣量約為123升/分,經過訓練後,可增加到150升/分鐘;氧需要量則是依照運動進行持續提升,接近最大運動量時,攝氧量的增加常比不上換氣量的增加。訓練不足或體適能較差者,常因為不能掌控呼吸調節,出現呼吸困難、全身疲乏感,此時只要降低運動速度、調整呼吸,不適感會漸漸消失,而出現舒服感。之後,需再透過長期體能活動的訓練,逐漸增強每分鐘的換氣量,讓氧氣在體內的輸送更具效率,獲得最大的舒適感。
什麼樣的運動造成的運動傷害最少?
就像開車一樣,車速越快越容易出問題。運動肯定也是,如果你的運動越多高強度、高難度的動作,受傷的幾率就越大。當然,跑步、競走等運動雖說短期可能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如果運動方式不對,最終還是會帶來傷害。我認為,並不存在受傷最少的運動,可以說有些運動發生急性損傷的概率低。有的人走路姿勢不對,雖然他平時沒做過什麼運動,最後關節壞了仍然需要置換。此外,這也跟他先天的骨骼形狀、質量,平時的體重管理、生活習慣等有很大關係。在力量訓練中,一般來講靜力訓練要安全一些。早期的時候,非負荷訓練要安全一些。比如平板支撐,直抬腿等。但肩關節有問題的人不適合做平板支撐;髖關節發育有問題的人直腿抬高容易誘發疼痛,最好是坐位股四頭肌繃勁就好。再比如練蹲起,如果自身體重比較大,力量又不好,做蹲起時膝關節就容易出問題。不同的練習方法要有醫生的指導和監測,發現問題要及時糾正。不存在普世的運動建議,但運動是必須的。有的人發現損傷就臥床休息,這是不對的。腿即便有問題也可以走路,走路是一種康復的方式。但怎麼走、走多長時間、走多少步,在什麼地方走、穿什麼鞋走需要醫生的指導。比較簡單的自我判斷標準就是肌肉和關節的反應,如果疼痛越來越輕,關節腫脹等反應越來越好,那麼行走量就可以逐漸增加。
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炎炎夏日,運動你該知道的事!
我們在炎熱的環境下運動,外因性的熱量會藉由輻射(直接的陽光照射)、對流(熱風)、及傳導(腳踩在滾燙的地面上)而大量傳到人體,而身體也不斷產生內因性的熱量。如果加上當時環境的濕度很高,汗水流不出來並蒸發,表示身體散熱系統無法發揮應有功能時,就很有可能發生「熱疾病」。熱疾病包括了熱痙攣、熱衰竭、熱暈厥以及中暑,小則肌肉抽筋,嚴重者意識昏迷,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在很悶熱的氣候下運動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此外,小孩、老人、肥胖或體適能不佳,最近曾被病毒感染而有上呼吸道症狀及腸胃炎的人,都有可能增加罹患熱病的危險性,務必要避免在高溫的環境下活動。
以下提供一些秘訣,可以讓我們更安全地在夏天運動:
1.避免在一天中最炎熱的時間(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運動,盡量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運動。此外,若室外溫度高於攝氏32℃或天氣過於悶熱,也不建議從事戶外運動。
2.降低運動的激烈程度,每10到20分鐘要有短暫的休息。
3.喝水、喝水、再喝水!運動的前、中、後都要補充足夠的水份,要喝到尿液呈清澈無臭味才可。千萬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4.用運動飲料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也補充一些熱量。
5.確實做好防曬措施。
6.配戴專用的太陽眼鏡來保護眼睛。
7.運動服要選擇寬鬆、排汗效果佳且不黏身體的材質,顏色以淺色系為主。
8.運動時若感到若有疲倦、頭痛、抽筋、暈眩、噁心、頭昏眼花的時候要馬上停下來休息。
以下提供一些秘訣,可以讓我們更安全地在夏天運動:
1.避免在一天中最炎熱的時間(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運動,盡量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運動。此外,若室外溫度高於攝氏32℃或天氣過於悶熱,也不建議從事戶外運動。
2.降低運動的激烈程度,每10到20分鐘要有短暫的休息。
3.喝水、喝水、再喝水!運動的前、中、後都要補充足夠的水份,要喝到尿液呈清澈無臭味才可。千萬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4.用運動飲料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也補充一些熱量。
5.確實做好防曬措施。
6.配戴專用的太陽眼鏡來保護眼睛。
7.運動服要選擇寬鬆、排汗效果佳且不黏身體的材質,顏色以淺色系為主。
8.運動時若感到若有疲倦、頭痛、抽筋、暈眩、噁心、頭昏眼花的時候要馬上停下來休息。